从服务到平台,中国AI数据企业正在完成结构性跃迁

2024年12月26日,《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》发布。榜单中,一个名为“曼孚科技”的企业引发关注。这家成立仅四年、聚焦于AI数据基础设施的平台型企业,已成为中国大模型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而在这背后,资本并未缺席。曼孚科技的B+轮及后续B++轮融资中,深圳前海信诺资本多次加码,成为其成长路径中最稳定的股东之一。相比投前判断,徐绍煌更被称为“投后战略家”。他不是那种简单的资金注入者,而是一个重塑增长逻辑、持续推动组织演化的产业资本实干者。

曼孚的演进,不止是融资节奏的成功

曼孚科技成立于2020年,以数据标注为起点进入AI产业,彼时仍是一个“小而美”的创业项目。2021年完成A轮融资,随后连续完成A+、B+与B++轮,短短三年间,融资节奏稳健,资本结构清晰,核心客户集中度降低,标准化平台搭建完成。

据资料显示,曼孚已服务包括华为、百度、阿里、字节跳动、科大讯飞在内的头部大模型客户,并在2024年内建立起自动驾驶、金融风控、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场景化数据解决方案,员工数突破100人,营收增长超100%。

“如果说AI模型是上层建筑,那么曼孚所做的数据资产管理和服务,是最关键的底座。”徐绍煌表示。彼时,曼孚正推进一个全栈式数据生产平台,从原始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、审核到场景再构建,全部流程模块化、可控化。

但正是这个“从底层做起”的路径,也意味着对耐心资本和战略投后的高度依赖。

徐绍煌介入之后:战略投后的“系统性赋能”

前海信诺最早投资曼孚是在A轮早期,彼时企业刚刚从“高质量标注服务商”向“全流程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商”转型的初期。“当时我们就判断,如果不搭建平台,它将陷入纯服务型企业的红海竞争。”徐绍煌回忆。

区别于一般财务投资人,徐绍煌从进场第一天就明确要介入底层战略模型的搭建。他将曼孚的价值结构分为三块:“数据资源系统、交付组织能力、客户结构可扩展性”。这一三元结构,构成了曼孚之后两轮融资和产业布局的主轴。

在他的主导下,曼孚搭建起一套可复用的数据工厂模型——将每一类任务分解为标准流程单元,并通过平台化工具承载,实现交付效率和质量的并行提升;他还推动组织从“以人力管控为中心”转向“以系统能力为中心”,用指标化管理替代经验型管理;他还重构了商务团队与交付团队之间的协同逻辑,使产品方案与行业需求形成快速匹配。

徐绍煌认为,AI产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发展,必须建立在“数据-标准-服务-产品”的闭环之上。“否则,它就会变成永远需要堆人力的劳动密集型赛道,而不是科技产业。”他指出。

投后逻辑的验证,正在发生

在2023年,曼孚科技被评为“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;2024年上半年,其自动驾驶数据系统在长三角地区铺开,并开始积极筹备海外业务。

在B++轮融资中,闲庭基金联合前海信诺继续增资,彼时徐绍煌已不再仅是财务代表,而是整个公司战略规划与融资路径中的核心参与者。

“我们希望的是,不止做投后管理,而是做投后建构。”他强调。

这种深度介入也得到了被投方的认可。曼孚科技CEO赵剑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:“徐总带来的不仅是资金,更是‘方法论’——从组织结构到客户对接,从风控到估值模型,他给我们的不是建议,而是手把手地一起做。”

未来的独角兽,需要怎样的投资人?

在AI产业不断分化、淘汰加速的当下,徐绍煌主张“高质量增长”:“我们投的不是赛道热度,而是组织结构和体系能力。好项目是靠建出来的,不是等出来的。”

他所代表的,是新一代“深度介入型投资人”:不靠喊口号,不靠流量估值,而是靠构建、靠协同、靠穿越周期的系统方法。

“真正优秀的项目,不怕慢,但怕乱。”他说,“我们在做的,是帮助优秀公司不偏航。”

曼孚科技登上创业邦100榜单,不仅是对企业自身成长的认可,也是在验证一种更具耐心、更有价值创造力的投后逻辑。

或许,这才是当下中国高科技创业环境中最稀缺的资源。


撰文|财经专栏记者 张丽(特约)


上一篇:携手湛华世纪,开启营销新征程 下一篇:携手筑梦园科技,共绘智慧停车新蓝图
标签:
分享到:

相关文章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