傩雕面具里的文化声量:傩雕传承的宣传破局与价值重生

贵州大学文学院 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 吴磊

3安顺西秀区周官村的傩雕文化艺术博物馆里,贵州大学文学院 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的成员们正蹲在展柜前,协助传承人拍摄面具。“这尊‘土地’面具,眼尾要刻三道细纹,对应屯堡人‘敬天惜地’的传统。” 秦发忠一边指导,一边讲述面具背后的文化密码。此次团队专程开展深度访谈调研,不仅记录下数万字的口述史料,更通过志愿服务助力文化宣传,见证了傩雕传承中 “以宣传促活态” 的珍贵实践 —— 文化宣传,正是让千年傩雕走出深巷、延续生命力的核心密钥。
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雕 摄影:吴磊

秦发忠与傩雕的缘分始于 14 岁,最初只是 “为让家人不饿肚子” 的谋生技能。上世纪 90 年代,他带着亲手雕刻的面具闯荡上海,却遭遇了致命瓶颈:“客人问这面具是‘哪路神仙’,为什么额头要刻‘太极纹’,我答得支支吾吾,生意自然做不成。” 那时他才明白,傩雕传承的首要困境不是手艺失传,而是文化宣传的缺失 —— 师傅 “留一手” 的传承陋  习,让面具的象征意义、仪式内涵随世代递减,“只知怎么刻,不知为何刻” 的 “文化空心”,让傩雕沦为没有灵魂的 “木头疙瘩”,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。

2009 年,贵州省文联副主 席姚晓英主 席赞誉他为 “将文化与技艺融合第一人”,这份认可让秦发忠坚定了 “以宣传补断层” 的决心。2016 年,耗费他毕生积蓄建成的傩雕博物馆正式开放,这里成为他文化宣传的主阵地。与普通博物馆 “一牌一注” 的陈列不同,秦发忠的讲解从不是千篇一律的背诵:对专家学者,他讲面具符号与地戏剧本的对应关系;对孩童,他从 “过年跳地戏驱邪” 的故事切入;对年轻传承人,他着重拆解 “开关仪式” 的失传细节。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在志愿服务中发现,仅 3 天就协助记录了 27 个面具的专属讲解脚本,“每个脚本都藏着文化密码,这才是最动人的宣传”。

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,如今已接待 45 万人次游客,成为西南地区傩文化研究的重要据点。但宣传之路从非坦途。秦发忠坦言,最棘手的是 “误解性宣传”:早年专家仅 “就面具谈面具”,将其笼统归为 “五色相”,忽略了地戏 “跟书走” 的核心特征 ——“剧本里武将自报‘头戴紫金冠,手持青龙刀’,面具就得刻出冠上翎羽、刀形纹饰,哪能一概而论?” 为纠正这种偏差,他带着团队跑遍安顺 127 个村寨,搜集 83 部古剧本,写成《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的统一性研究》,通过公众号推送、学术研讨会宣讲,逐步厘清认知误区。

政 府宣传的错位曾让他尤为无奈。“2025 年春节的巡游活动,政 府包给第三方策划,3 月 2 号去紫云、3 月 5 号去平坝,看似热闹,却激不起民间艺人的参与感。” 他在省政协提案中直言,文化宣传的核心是 “守住阵地”—— 传统节日才是最佳载体。在他的推动下,周官村将傩雕展示融入 “六月六” 屯堡歌会,村民自发组织面具巡游,“不用政  府花钱,游客跟着面具走,还能买走文创,这才是活的宣传”。

贵州大学文学院 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负责人吴磊与非遗傩雕的合照 摄影:范欣冉

资金短缺则让宣传举步维艰。作为东南亚五大面具博物馆之一,这里年均电费超 4 万元,却仅获得过 5 万元政  府补助。“想做面具文创直播,没钱买设备;想印讲解手册,凑不齐印刷费。” 好在 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:学生们用专业知识剪辑宣传短视频,在校园平台推送后,吸引了 200 余名高校师生前来调研;他们协助整理的《傩雕技艺口述史》,也即将纳入贵大民间文学课程素材,让文化宣传走进课堂。

在秦发忠看来,文化宣传的终极价值,是让傩雕从 “博物馆藏品” 变回 “生活一部分”。如今,他的民宿里摆着游客体验雕刻的半成品,农家乐的菜单印着 “面具造型馒头”,公众号上的 “散花纹解读” 文章每篇阅读量超千次。“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学雕刻,而是让他们知道,这面具里藏着屯堡人的忠勇仁义。”

夕阳西下,博物馆的灯光逐一亮起,秦发忠握着团队整理好的宣传素材,眼神坚定。傩雕的传承,从来不是手艺的复制,而是文化的传递 —— 当每一尊面具都能通过宣传 “开口说话”,当更多人听懂它的故事,这份古老技艺便有了穿越时光的力量。而 “古韵今风” 团队的志愿服务,正是这股力量中最鲜活的注脚,让文化宣传的种子,在乡土中生根发芽。(作者:吴磊)


上一篇:有间建科助力中铁十局潍宿高铁打造智慧工地"数字大脑” 下一篇:一加「风驰游戏内核」全新升级,165 超高帧引领游戏体验大换代
标签:
分享到:

相关文章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